跳到主要內容

    環境人文計畫

     

    基於十九世紀以來工業革命掀起「鉅變」,乃至近年來氣候變遷為人類生存帶來之深遠影響,本中心希望聚焦思考「環境與人」(Environment and People)之互動脈絡,首先透過對於周邊環境之若干個案檢視,觀察某些變化脈絡及其引發之問題與討論,其次則嘗試結合理論與現實,觀察人類如何影響與改變環境,包括對所謂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進行理論反思與非西方批判,至於如何落實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標則為重點所在。

     

    2023

    環境人文夏日大學:後疫情時代之永續發展與性別平等

    與文學院、法政學院合辦

    從疫情時代以來,女性及兒童面臨到的性別平權開始走後退路,COVID-19不僅為健康帶來威脅,連同個人家庭戶的經濟緊縮,使得女童成為被家庭犧牲的童工,甚至成為兒童新娘。因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本中心在後疫情時代,以性別做為主題,邀請來自日本、美國及土耳其的學者,分別就他們的觀察與研究,講述各地區的女性/女童面臨到的困境,並提出反省以及未來平權努力的目標和改善方式。

      

     

    2022

    強化動物保護觀念扎根計畫系列座談會

    農委會補助計畫

    希望透過跨領域之前瞻視野,針對「動物保護」進行理念反思、經驗彙整、比較分析、立法建議等方面工作進行探討,目標在於比較各國動物保護立法特色與優劣、思索超越「犬貓本位」之動物保護範疇、回應永續發展目標之未來動物保護立法新方向,以及建構成為全球動物保護新典範之「台灣價值」。

      

     

    2022

    環境人文夏日大學:全球疫情下之永續發展

    與國際事務處、文學院、法政學院合辦

    本次研習營主要探究全球經過COVID-19疫病肆虐兩年多,至今全人類也在思考甚至開始朝著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邁進。原先習以為常的生活步調產生劇烈的改變,新科技如何介入及重新塑造人類的生活?與此同時,因為疫情造成的停工,反倒給了自然一個喘息的機會,種種的自然紀錄讓人們反思,並再次掀起關於生態永續概念與實務作法之討論。

      

      

     

    2022

    農業、森林與環境變遷系列講座

    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歷史系合辦

    2022年農業與環境人文之農業、森林與環境變遷系列演講持續深耕農業與人、人與環境的議題,探討農業產業別的選擇與政治力介入,對農業環境的影響。此系列講座分別以南投鹿谷茶葉以及中國蒙古土地開發為研究對象,了解產業分布與政府治理階段與欲形塑的產業類別有極大的關聯,其歷史意義,尤其見證了一個國家常因治理方式的變異,而對當地環境進行考查,進而影響了該地區的環境與人民生活。

     

      

    2022

    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協辦

    主要聚焦討論植物、動物作為藥材、食療等,在各個產業所扮演的角色,從臺灣、中國乃至東亞,歷史縱度則從東漢延伸至近現代,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2021

    東西薈萃:生態美學裡的二元與整體思維論壇

    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合辦

    邀請國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從哲學、文學與電影等不同面向,開展西方生態論述與東方環境思維的交鋒與對話。回顧西方思想裡的二元思維如何從農業革命開始成形,並在啟蒙時代後的哲學奠定基礎,以多物種的觀點反思西方二元對立的知識論與倫理觀,並從東西方不同脈絡進一步展望生態論述與批評的全球與在地前景。

      

     

    2021

    環境人文夏日大學:想像人類世下的自然

    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

    此乃亞洲地區首次以環境人文相關主題舉辦之研習營,主要以「想像人類世下的自然」(Imagining Nature in the Anthropocene)為主題,邀請跨領域的國內外學者專家以專題演講、工作坊、專案簡報等方式與國內外年輕學者互動,藉此強化環境人文國內外學術社群的連結,並開拓年輕學者對環境人文關懷的視野,厚實對相關生態議題討論及論述的能力養成。

      

    2021

    敘事自然(Narrating Nature)國際線上工作坊

    與挪威University of Stavanger、文學院共同主辦

    本活動主要執行「亞洲-挪威環境敘事聯盟計畫」(Asia-Norway Network for Environmental Storytelling, ANEST),邀請來自挪威、日本、中國、香港與台灣等13位學者參與並發表論文,從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電影等不同面向,探討環境敘事在當前氣候與生態危機當下面臨的挑戰。

     

    2021

    亞美文學的環境研究轉向工作坊

    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合辦

     2021年本中心舉辦之「亞美文學的環境研究轉向」(The Turn to the Environment in Asian/American Literature)工作坊,討論主題為跨國亞/美文學與文化裡對農業、有機、生態、 多物種等相關環境人文議題。一方面,我們希望從這些新興議題提供的視角,重新閱讀跨國亞/美文學與文化活動;另方面,也希望從跨域、跨界、跨種 的閱讀取徑,重新思考並展望亞/美文學、文化與環境、生態研究的現在與未來。

      

    2021

    農業X環境的生活故事系列講座

    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歷史系合辦

    將農業環境與人文的研究聚焦在全球資本主義與地方創生、農村再造,乃至跨物種的探討等更多的農業與人文史領域。

      

    2020

    專書:《動物之心讀本》

    中興大學出版中心

    探討議題包括:動物權意識的提升對於全球消費行為未產生效果,動物虐待不減反增?動物和垃圾有何關係?傳播媒體如何介入動物權?佛教動物倫理觀發展出何種動保論述?不同動保意識形態如何吸引群眾?動保法有何規範?

     

    2020

    農村再生人文歷史記憶傳承紀錄:以清流部落與公老坪社區為據點

    由吳振發教授、朱惠足教授規劃,進行生態資源調查與記錄傳統編織產業傳承人文歷史記憶為主,共產出5部紀錄片。

      

    2020

    農業跨界:技藝、社群、物種纏聚的農業想像與實踐系列演講

    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歷史系合辦

    新農浪潮所帶起的友善耕作、在地食農教育,以及永續城鄉營造等相關議題,都進一步開展農在新世紀的想像與實踐可能。持續探討台灣農業對於另翼農法、食農教育、永續經營、農業書寫,乃至多物種共生等議題的連結與拓展。

      

     

    2020

    疫情蔓延時之批判思考:新冠肺炎及其影響國際論壇

    與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合辦

    邀請國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從生態、社群、種族與心理等不同面向,探討疫情爆發以來的各種社會、文化與政治影響及改變,希望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此議題,反思新冠肺炎所帶出社會政治與文化研究意涵。

      

     

    2020

    人類世食物地景國際工作坊

    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主辦,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協辦

    試圖在食物地景及環境人文的場域中開闢一條嶄新的研究方向。

     

    2019

    原住民文學與環境人文工作坊

    科技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

    聚焦原住民文學與記錄片中的環境再現與環境議題,探討其跨領域面向如何呈現人類在自然中生存的韌性(resilience)與脆弱性(vulnerability),以及其中牽涉到的種族、性別與階級權力關係?這些文化再現如何呈現原住民以集體或個人的形式,利用傳統生態知識因應環境變遷與災難的可能性與挑戰?聲音、文字與影像再現的跨領域對話如何打破既有的學科疆界,深化或反思不同學科的規範與知識生產?

      

     

    2019

    與農同行:全球農糧危機與在地新農浪潮系列演講

    與外國語文學系、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

    邀請各界友善環境耕作之農家、行銷產業鏈經營者及長期以影像關注農村發展的導演等人,探討台灣農業在全球氣候與資本影響下,如何面對諸如農糧危機、土壤革命、有機農耕,與永續農業等問題,開創新的農作模式並形塑有別以往的農業人文想像。

      

     

    2019

    專書:The Anthropocene: Key Issues for the Humanities

    英國Routledge出版社

    由本校外文系教授Hannes Bergthaller 教授與Eva Horn合著;本書廣泛介紹人類世研究重要詞彙,並爬梳關鍵概念脈絡,提供相關研究在自然與人文科學方面之跨領域思考指引,對環境人文研究者極有助益。

     

    2019

    多物種遭逢(multispecies encounters)研究論壇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主辦

    本活動邀請國內對動物研究、生態多樣性,以及多物種歷史學有專精的學者,從文學、地理景觀與歷史書寫等面向,探討跨物種交會與互動時產生的各種危機與衝突,希望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此議題,發掘人與物種遭逢時較少被談到的倫理面向。

     

    2018

    農地污染與行動藝術系列演講

    簡介

     

    2018

    能源、生態與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

    與外國語文學系、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合辦

    本次研討會以城市為主題,以前瞻性的眼光與思維,從生態角度探討都市空間、能源、文化、物種等不同面向的問題。活動的最後一天,主辦單位也安排與會學者到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后里馬場與森林園區參訪,觀察此一原屬軍營園區如何保留完整森林原貌的生態聚落,實踐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2018

    專書:Framing th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荷蘭Brill出版社

    由本校外文系教授Hannes Bergthaller 教授與Peter Morrensen合編;為了重新理解人類與生態環境、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本書作者群深入探討環境文學、歷史、政治、影視與教育等關鍵問題,提供分析工具以連結環境人文跨學科的論述連結,同時探討框架策略與效果如何讓社會往永續方向發展。

     

    2018-2022

    農業環境與人文計畫

    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高教深耕計畫

    本計畫試圖由多元文化觀點思考全球化情境下的農業永續問題,透過國內外各種影像和文學文本,探討各個不同位階的族群與社群在自然資源分配與環境正義的落差,追索主流環境與農業論述對弱勢族群的刻板再現,並梳理這些文本所勾勒的他者文化對農業生態與環境的多元理解與想像,藉以建構一個宏觀的農業永續文化地景。